您的位置:主页 > 公告动态 > 期货市场 > 期货市场

北京中产最新户外方式,仨字-香港期货开户

在当下最火的户外圈,有什么比徒步更松懈,比露营更省钱的流动呢?谜底可能是捡菌子。

北京人向来有着捡秋的传统,喜欢在秋天跑到森林里拾些核桃、叶子、松果或板栗,拿回家珍藏或是吃掉,留下一个独属于秋天的烙印。

在2023年的秋天,北京人喜欢捡拾的品种多了一样——菌子。

也许是受到云南人的启发,北京人的社交媒体上也兴起了一阵捡菌热潮,他们分享自己在北京郊区捡到的菌子,通常是满满一篮子,黄的、红的、棕的、黑的,颜色各异,巨细也差异,有些像手掌一样大,有些只有手指般巨细。

有人说捡菌子“蹊径是曲折的,前途是灼烁的”,有人说“这种感受让人上瘾”。

捡菌子这件事儿险些知足了都会i人对于理想周末的所有想象:户外、探险、美食,平静自在且有“开盲盒”般的未知刺激。

然则捡归捡,食用就是另一回事了。

划重点:不要采食不熟悉的野生菌,生命只有一次,中毒治疗一次2万起。来自20年拾菌专业户柳开林的温馨提醒。

菌子的风刮进了北京

去年5·1,《食菌记》的作者柳开林在北京门头沟潭柘寺周围爬山时,有时发现了一簇悦目又好吃的菌子,晶盖粉褶菌。

这种可爱的菌子由于帽子中央凸起且颜色对照亮、菌褶呈粉红色而得名。

● 晶盖粉褶菌(2022年5月,北京门头沟),摄影/柳开林

更多的发现是6月中旬,在北京门头沟的著名景点百花山,柳开林在书里纪录了那时的情景,“在茂密的白桦林里,有许多倒地腐朽的白桦木,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。在这些松软的木头上,我发现了宽鳞大孔菌、杯瑚菌和沟纹阳盖伞。它们都长在腐木上,可判断属于腐生菌。”

作为云南人,柳开林*次发现北京的野生菌竟然云云厚实,他的菌子基因醒悟了。

往后他动不动就开着车,带点午饭和水,从北京的南三环跑到北京的山区捡菌子。最多的时刻,一周能捡个2、3次,一次5个小时以上。心情好的话,就不止5小时了。

每次找到的菌子,柳开林都市把照片分享到社交媒体上。至于为什么不拍视频,是由于不想为了拍视频,损失捡菌子的兴趣。

很快,一些北京当地人关注到了他,自动要求柳开林带他们一起去拾菌。

今年8月,柳开林在北京延庆组织了一场拾菌流动。最多的时刻,能有几百人来报名。为了筛选出那些拾菌意愿强,且不会容易放鸽子的5-10人,柳开林有时会收费300元。

● 柳开林和人人一起识菌子,摄影/毛莎莎

来和柳开林一起捡菌子的,也许分为三类。一类是不熟悉菌子的人,以为捡菌子很好玩很治愈,便来玩玩。一类是老家就在西南或东北一带的,对菌子感兴趣且有着一定情绪连结的。另有一类就是带孩子的妈妈,带着孩子来熟悉自然的。

我有些不解,北京菌子的历史应该也蛮久了,为什么今年捡菌子才成为都市人中的新潮水?

“人人都太卷了,想放归山林”,柳开林说。只是在这之前,人人选择放松的方式多为爬山或徒步。他加入的字节爬山群里,有些员工就算要一周事情6天,也要抽1天去爬山纵容自己。

而捡菌子这种形式既能磨炼身体,实现爬山的效果,又能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惬意与松懈,还能顺便学点生物学知识,很难不受到追捧。

● 柳开林和人人一起捡的菌子,摄影/毛莎莎

这也衍生出了一门带人拾菌的生意。

今年9月,住在北京昌平黑山寨村的村民陈姐,知道一位博主“山野拾珍”有时发现了松露,厥后他们组织人人上山刨松露。加入的人数越少,收取的用度越多,15人的价位为398元,10人的价位为598元,5人的价位为998元,还附赠一些小礼物,两颗松露、一瓶松露蜜,另有一块水晶。

从2018年最先陈姐就带着城里的北京人在村里举行“转山寻宝”流动了,行使山里的资源,她带着人人捡板栗、核桃、大枣、蘑菇、野菜,另有沙参等等,也算是营生的一种方式。

陈姐显著地感受到2021年最先,进山的都会人越来越多了,而到了2022年,进山的人“就控制不住了”。不少人是*次来到山里,就一发不能摒挡,甚至有些已经成为了陈姐的转头客,半年内付费6、7次。

柳开林说,每年的5-11月是北京捡菌子的季节。由于今年北京对照湿润,菌子生长的时间可能会延续得更长一些。

百闻不如一见,10月27日,捉住秋天的尾巴,我和同事约上了柳开林,驾车1小时,从北京向阳区去往位于昌平区的黑山寨村,亲自去感受下拾菌的魅力。

像捕猎动物一样捕猎菌子

我们11点左右到达黑山寨村,车被随意停在村口,旁边是一个未被开采过的小山坡,放眼望去,四处都是杂乱无章、未经修剪的树枝,没有人来过的痕迹。

柳开林说,菌子最喜欢长在这些没有路的地方。

出发前,柳开林就提醒我们要穿上防滑鞋,长袖长裤,并带好爬山杖,既能防滑,若是有蛇还能打一打。

早先的山路还算平缓,越往山林深处走,每走两步,就得顺着土坡向下出溜一步。

一到山上,腿长手长的柳开林就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栖身之所,在交接我们注重平安后就头也不回径直找菌子去了。

我曾在柳开林的书中看过菌子生长的纪律——要么在坡上,要么在沟里,要么长在草丛或灌木丛里,换言之就是喜欢生长在阴晦、湿润的地方,且只能寄生、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。

但真去实践的时刻,看着满眼分不清是什么品种的树,以及一地枯黄或是褐色的落叶,早就已经晕头转向。一句话归纳综合就是“没有技巧,全是情绪”。

东南亚盯上中国游客

没几分钟,柳开林找到了*颗菌子,高声招呼我们已往。他的脚旁“站”着一颗金灿灿的伞状菌子,和枯黄的树叶融为一体,若是不仔细看,还真看不到。

● 点柄乳牛肝菌(2023年10月,北京昌平黑山寨村),摄影/汪嘉祯

柳开林先容这菌子学名叫点柄乳牛肝菌,俗称松蘑或是黏团子,多和松树共生,把菌盖上的黏膜撕掉或是焯水后便可食用。

作为一个耐久陷入“颜色越艳丽的蘑菇,毒性越大”误区的人,看着云云艳丽的菌子,总有些莫名的恐惧。

但当我*次把这颗菌子从土里连根拔起时,再多的恐惧都被治愈所取代——不知是不是由于土壤太过湿润,菌子的“出土”历程十分丝滑与酣畅,眨眼功夫,就已经躺在我的手里了。

同样是松蘑,这颗的菌伞就有一拳大,轻拍其上方,能听到一种馒头般扎实的声音。而菌伞的下方则充满了气孔,看起来像黄色的海绵。

● 点柄乳牛肝菌(2023年10月,北京昌平黑山寨村),摄影/汪嘉祯

有一种说法是,只要在森林里看到一颗菌子,就意味着这里一定有其他菌子。

柳开林曾经把“拾菌”比作“平静的狩猎”,新鲜的是,寻找蘑菇的感受确实就像捕猎动物。

你必须蹑手蹑脚地走过差其余树桩,用一种新的考察视角看待你周围的土地,当你带着捕猎者的注视眼光,你会发现周遭的地形、颜色、角度都有了差异,而伶俐可爱的菌子很可能就在这种注视中冒出头来。

依附着柳开林的敏锐捕捉,没多久我们乐成解锁了这片山林的第二种菌子——血红铆钉菇,俗称肉蘑。顾名思义,这是三颗连根的血红色、长得像铆钉的蘑菇。

肉蘑总是成片地泛起在油松林下,只要发现了一朵,就能发现一窝。

除此之外,北京常见的野生菌另有多脂鳞伞(柳蘑)、棕灰口蘑、肉色香蘑、粉紫香蘑等,多长在门头沟、怀柔、延庆、密云等地的松树林和阔叶林下。

●多脂鳞伞(2022年9月,北京门头沟马栏林场),摄影/柳开林

●棕灰口蘑(2022年9月,北京门头沟马栏林场),摄影/柳开林

●肉色香蘑(2022年9月,北京门头沟马栏林场),摄影/柳开林

●粉紫香蘑(2022年9月,北京密云),摄影/柳开林

拾菌连续了近2个小时,我们共找到了十几颗菌子,每小我私人都酿成了快乐的菌子脑壳。

一场掉臂效率的自然游戏

之前我总以为能不能捡到菌子,全靠运气。实在否则,还需要一点点执着。

当天下昼,柳开林开车带我们去到村里更深的一片树林里。出发前几天,陈姐在小红书上联系到他,说村里的某片树林可以挖到松露,柳开林便设计带我们去碰碰运气。

踩进这片森林,能显著感受到这片土地和早上那片山坡的差异,这里的土壤更干,地上的落叶也更多更脆。

松露和其他菌子差异,不会整颗都露出在空气中,更多的是在树下冒出一些小头。

找了半个小时,我们已经累到走不动了,就近找了个树墩子坐在上面最先闲聊。只有柳开林还在执着地在树下挖挖刨刨。

找了1小时后,柳开林终于挖到了人生中的*颗松露。

●松露(2023年10月,北京昌平黑山寨村),摄影/汪嘉祯

他把粘着土的松露拿起来,闻了闻味道,并把松露一分两半,浏览了它大理石般的横截面,又赶快低头刨了起来。“永远心怀期待就能挖的出来。”他说。

我们从日间捡到黑夜,也算是来之不易的一次和大自然的近距离接触。虽然身体确实很累,眼睛也由于太早起床有些打架,但也在一定水平上明白了为什么每个捡过菌子的人,都市三番五次地再去感受菌子的魔力。

●当天捡的菌子(2023年10月,北京昌平黑山寨村),摄影/汪嘉祯

寻觅菌子的历程,这更像是一场寻宝流动,也许会错过,也许会偶遇,也许会拾得珍稀的品种,也许只能找到腐烂的菌子。但在经由了耐久的寻找与挖掘后,意外发现了菌子甚至是成片菌子的心情,简直堪比中了彩票。

在这个大规模工业化、互联网化,甚至数字化盛行的时代,拾菌或采菌,除了是一项经济流动及休闲流动,对通俗人的意义还在于——终于可以躲进自然,做一场掉臂得失不计效率的自然游戏。

事实我们已经很少有满手是土满脚是泥的“野人”体验了。

天冷了,短时间内没时机再捡拾菌子了,但下个秋天,我要再去北京森林里碰碰运气,无论若何,一定要自力捡到一颗菌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