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主页 > 公告动态 > 期货市场 > 期货市场
精酿啤酒品牌,过把瘾就死?
近两三年,由于疫情、就业等因素的影响,消费降级、价钱敏感等话题热度不停攀升,但放在稍长的时间坐标里,消费升级的趋势不容忽视。
啤酒当属升级特征最显著的行业之一。数据显示,2011~2018年,低端啤酒销量占比从89.1%下降到76.5%,而高端啤酒销售额增速在20%~35%之间颠簸。
当啤酒行业走向高端化,主打风味与口感的精酿啤酒也深受消费者青睐。据观研网测算,2013~2020年中国精酿啤酒消费量复合年均增进率高达35.38%,远远高于啤酒行业整体(-5.27%)。
看起来,精酿啤酒在消费者的推动下迅猛生长,但对于品牌和商家来说,要吃到“蛋糕”并非易事,一不小心反而会沦为“炮灰”。
据媒体报道,2016年1月5日~2022年1月5日,与精酿啤酒相关的5385家企业中,有1061家企业状态已经处于注销、吊销、歇业状态。尚有数据显示,2021年,海内精酿终端的年化开店率为38%,年化关店率到达35%。
从这些数据不难发现,精酿啤酒品牌正在履历“冰”与“火”的淬炼,众多品牌的宿命可能是“过把瘾就死”。
速生速死
“精酿啤酒和工业啤酒的区别,就好比手擀面和利便面。”这是一家精酿啤酒品牌首创人李威的评价。
在李威看来,精酿啤酒就像“手擀面”,知足了消费者对经典、个性化的追求,本质上是消费升级。
这一看法能获得大量精酿啤酒拥趸的认同,有的消费者喝精酿啤酒的体验比“利便面”和“手擀面”的差异还要大。
举个例子,2008年,林林在上海一家小酒馆喝到了一瓶比利时修道院生产的精酿啤酒,媒体称,入喉的那一刻,“就像打开了新天下的大门”。
消费者自有差异体验,而对于精酿啤酒的界说,也是各有差异。
好比,在现代精酿啤酒起源地美国,酿酒师协会对精酿啤酒厂有严酷界说,包罗年产量不多于600万桶、酒厂不被或是低于25%的股份由非精酿啤酒厂控制,且至少有一款主打产物,跨越50%的销量中,没有使用辅料来酿酒,或者使用辅料是为了增添风味而非削减风味。
产量和股份等方面不必睁开,单单是增添风味,就会发生种种转变,这正是精酿啤酒最吸引消费者的地方。
用国产精酿啤酒品牌首创人潘丁浩的话来说:“任何一个真正热爱喝啤酒的人,都不会知足于传统啤酒一模一样的味道,总有一天,人们会在精酿啤酒的天下中,找到自己*的那一款。”
除了类型、风味,在颜值方面,精酿啤酒的包装加倍多样,个性更为鲜明,且能充实展现国潮等特点。
依托这些产物优势,精酿啤酒从外洋火到海内,并获得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群体的追捧。据兴业证券研究讲述显示,当前国产精酿啤酒消费的主力人群逐步向90后、00后过渡。
在消费需求“刺激”下,各路企业纷纷入局,百威、华润、青岛、重庆、燕京、珠江等老牌啤酒企业都已杀入,还涌现出熊猫精酿、18号酒馆、高峻师、啤酒狗、拳击猫、京A啤酒等原生精酿品牌,连卖凉茶的王老吉、吃暖锅的海底捞也赶来分一杯羹。
短短数年,精酿啤酒这个细分赛道变得拥挤起来,但市场小众、消费习惯远未普及、行业高度内卷、疫情打击等因素,使业内竞争愈加残酷。
一位创业者直言:“这个行业每年都市泛起一批精酿啤酒创业者,而每年都市死掉一批。这个行业的殒命率很高,甚至有三分之一都活不外一年。”
2021年底,某国产精酿啤酒品牌首创人沈恺对媒体透露:“我见到的10个工厂,今年转让的就有三四个,基本开不下去。”
速生速死背后,是让“局中人”透不外气的内卷。
超级内卷
品牌和商家对精酿啤酒赛道趋之若鹜,攀升的消费需求之外,高利润是另一个更直接的驱动因素。
据财经天下周刊报道,有从业者示意自酿精酿啤酒的产物毛利率可以到达70%~80%,甚至更高,外购酒精酿馆的毛利率也可以维持在50%~60%。
精酿啤酒云云高的利润,已经在啤酒行业拥有头部优势的龙头企业自然不会放过。
据观研网数据显示,精酿啤酒市场CR4(前4名市场份额集中度指标)约为47%,其中百威、嘉士伯两大外资龙头拿下了*份额。
更要害的是,别看精酿啤酒在年轻消费群体中颇为流行,放在整个啤酒市场,仍然是个不大起眼的“小弟弟”。
据媒体报道,精酿啤酒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不足3%,媒体用“占有率极低”来形容也算恰如其分,而市面上97%的啤酒都是工业啤酒,制霸职位不言自明。
一方面市场份额“极低”,一方面巨头垄断,其他精酿啤酒品牌要想活得久、活得好,就得使出全身解数,以求在这场超级内卷的竞争中显示更增强悍。
首先,固然要有资金加持。
据不完全统计,2021年,精酿啤酒品牌融资跨越10亿元,红衫资源、天使湾创投、挑战者创投是三家脱手最频仍的“金主爸爸”。
即便云云,大略算一笔账,会发现一年十余亿总融资并不多,投资建厂动辄上亿,更别提两三万万元的罐装装备和构建渠道网络的高昂用度。
其次,拿到有限的投资,需要在产量和风味上发力。
就产量而言,一些具有天下化潜质的国产精酿啤酒品牌年销量大多在5万吨以下,而且,部门销量来自非自有品牌代工,更多区域性自力身牌年销量更是无法突破千吨“大关”,谈不上扩展市场,说“为爱发电”或许更贴切。
风味更是品牌和商家内卷的重点。为了体现自家啤酒的个性,品牌起劲在风味上睁开差异化竞争,或是添加蜂蜜、生姜、百花蜜甚至花椒,“或是调制女性更喜欢的偏水果口味的精酿啤酒等”。
再者,推出若干款差异风味的精酿啤酒后,还需要直面“价钱战”。
一个对比强烈的征象是,疫情之下,高度依赖外洋供应的麦芽、啤酒花等原质料成本飙升,但精酿啤酒没有迎来响应幅度的涨价。
这是由于,行业竞争猛烈,加上各个条理的消费者都最先对价钱敏感,除非有较强的品牌溢价,否则很难脱节“价钱战”。
要在竞争中穿越上述重重障碍,精酿啤酒品牌才气真正站稳脚跟,为自身的久远生长打下坚实基础。从这个角度看,精酿啤酒消费需求延续增进,众多品牌却速生速死,也就很容易明晰了。
*BUG
在已有的、份额“极低”的市场里竞逐,品牌和商家难以制止地陷入超级内卷,在此靠山下,吸引更多消费者,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,变得相当紧迫。
事实上,已经有不少品牌在起劲突破,好比用风味、颜值和适当的价钱吸引女性消费者。
媒体称,一家国产精酿啤酒品牌的后台数据显示,不仅是男性消费者,尚有大量热爱饮酒的女性,“两者各自占有一半的销售额”。
然而,在中国,精酿啤酒的消费习惯远未普及。
今年6月,消费者报道公布了《啤酒消费习惯问卷考察》,网络到1560份问卷。其中,35.2%的消费者会选择精酿啤酒,但6.9%的消费者示意“没有听说过精酿”,38.3%的消费者“不太领会精酿,然则愿意实验”。
在和君咨询*合资人、酒水事业部主任李振江看来,精酿啤酒的消费者教育依然在起步阶段,向前生长仍然需要“任何资源都替换不了的时间成本”。
李振江进而以为,现在精酿啤酒赛道的*BUG就在于用户不懂精酿啤酒,“这也为这个行业的伟大生长空间提供惊喜,同时也为这个行业埋下伏雷”。
现实也是云云,一些品牌行使明白精酿啤酒的消费者不多这一行业现状,以混浊工业啤酒充当精酿啤酒,用优美包装和拙劣酒质混淆视听等,乱象迭出。
一个饶有意味的案例是,2019年,罗塞尔啤酒中国公司的*果然喊话,要力争成为中国精酿啤酒市场*,但到了2021年,罗塞尔合肥公司因改动啤酒生产日期并对外销售,被罚款123万元。
消费群体的培育、扩大,需要时间成本,但显然许多品牌和商家要焦虑得多,以至于走上“歪路”。
另一方面,也有诸多品牌在发力培育消费者。在精酿啤酒行业,建立“高峻师”品牌的高岩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已有14年,他对媒体示意,自己现在最想做的,是继续做好精酿文化推广。“还没有那么多人接受,文化推广的义务还得继续。”
谈及对海内精酿啤酒未来的生长,高岩坦承,在越来越多的人领会、接受精酿啤酒的情形下,不希望它成为杀低价、恶性竞争的一个行业,“需要一系列的规范,让真正从事精酿啤酒文化产业的人从中获益。”
毫无疑问,这将是一场多方角力的“持久战”,冰与火的淬炼、生与死的交织、从小众走到民众的野望,仍将是行业常态。
参考资料:
1. 《下一杯精酿啤酒怎么酿?》,北京晚报
2. 《内卷的精酿:5000多家企业朋分不足3%的市场份额,海底捞、蜜雪冰城、元气森林也入局》,消费者报道
3. 《为了打破小众魔咒,精酿啤酒最先“讨好”女性》,连线Insight
4. 《精酿啤酒的“南京江湖”》,现代快报
5. 《精酿啤酒中场战事:有人撑不住了》,创业最前线
下一篇:奥凌科完成万万元天使轮融资